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2015高一语文课文教案-拣麦穗教案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12-02 19:24:25


对于语文课上相对复杂的课文,单单凭借老师的高超水平其实也不一定能够让学生们学懂这篇课文,所以,我们也同样需要一个好的课程设计和教案,所以,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2015高一语文课文教案-拣麦穗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是不是有很多开心的事情发生呢?(比如:有的说喜欢爬树,有的说最喜欢去游乐园玩,有的说小时侯没有作业很开心 …… ),那么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候,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梦想呢?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些梦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我们称之为幻想;有些梦想可以通过努力实现,我们称之为理想。那么几十年前,农村里拣麦穗的姑娘们的梦想又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女作家——张洁写的《拣麦穗》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1.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 “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

2.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生于北京,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3.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4. 相关评论(1)张洁小说的相关评论在80年代文坛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但她的许多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表现女性问题。她与1979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的叙述语调而引起注目。她早期的许多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等,都是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爱是不能忘记的》较早涉及到爱情和婚姻的矛盾,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女主人公钟雨对于那个遭受历史厄运的男主人公的超越一切的坚贞不渝的恋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抚慰当时“文革”创伤的感情载体,因此,这篇并没有直接涉及“伤痕”主题的小说,成了“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通过女性近乎圣洁的“爱情”方式,来超越痛苦的历史记忆的做法,在《祖母绿》中得到了发展;而另一方面,女主人公曾令儿独立承担生活重压的坚毅形象,又成为女性独立意识的表征。《方舟》则写三个离异女性,她们因女性身份面临的不公平待遇,被作为社会问题提出: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正体现在这些方面。张洁有一部分作品,如《沉重的翅膀》、《条件尚未成熟》、《尾灯》、《她有什么病》,也尝试把握“重大题材”。长篇《沉重的翅膀》曾为誉为“与生活同步”的力作。作品完稿于1981年4月,表现的是1980年的围绕经济改革发生的冲突,并且把笔墨写到社会结构的高层(中央重工业部的部、局级官员)。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的一部分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不过,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情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她猛烈抨击、嘲讽某些男性人物的猥琐、低俗趣味,诅咒他们的欲望是令人恶心的“红蘑菇”开放在女性人物的生活中。长篇《只有一个太阳——一个关于浪漫的梦想》,表现的是当代中国人处身“真实”的西方时的体验和感受,尤为尖锐地表现了男性知识分子(女性则以婚姻形式进入西方)面对西方时精神上的焦虑、沮丧和物质上的困顿。(2)张洁散文的相关评论80年代初期,在整个社会和文学界的反思性思潮的语境下,散文创作主要以老年作家巴金、孙犁、杨绛、陈白尘、黄裳等为代表。描述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回忆旧友和亲人,批判“文革”历史暴政造成的伤害,是大多数作品涉及的方面。一些中年作家如张洁、宗璞、贾平凹、韩少华、唐敏、王英琦等,则常会通过儿童视角,抒发一种温馨、感伤而清新的感情,展现“人性”中朴素、感人的一面。他们的努力大体上可以看作是在回应“五四”(主要是20年代)抒情散文的风格,强调散文应该“独抒性灵”,自由地书写内心体验。不过由于当代散文的积习已深,许多文章在语言和结构上,仍可以看到受60年代散文模式的束缚。过于关注散文的“诗化”和“意境”的营造,是表现这种拘囿的一端。

5、本文背景:本文写于1979年12月,文化大革命刚过去不久,作者怀着寻找丢失了的“一个美好的梦”的心情来追怀这段童年往事,渗透着作者对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冷落和隔阂的敏感,表现出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朴素的纯真感情的向往和追求。

三、字词积累:

1、字音: 拣麦穗 (suì) 磕(kē)碰 戏谑(xuè) 害臊(sào) 山坳(ào) 蹒跚(pánshān) 挎 着(kuà) 田 埂(gěng) 蚂 蚱(mà zha)疙 瘩(gē da) 呵 哒(hē dā) 词义: 戏谑:开玩笑; 步履:步行,步伐;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约莫:推测,估计。 企望:期盼,盼望。 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2、自由朗读,要求:正确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读准字音。

3、指名范读(配乐)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忧伤。

思考:

(1)《拣麦穗》写的是什么内容?是童年趣事吗?

(2)课文可分为哪几部分来理解?

四、分析文章结构(从叙事视角的变化,可以划分为2个部分)

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写的并不是童年趣事,而是通过人物的故事和命运,感伤农村妇女爱情婚姻的不幸,感伤一种情怀的失落。

2、课文结构(1)课文前半部分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及出嫁时这些美丽的梦想的破灭。(2)课文后一部分写“我”和卖灶糖老汉之间的纯真情谊以及“我”对他的怀念。

五、学习文章第一部分展开想象,设想班级组织活动,到生态农庄去拣麦穗,在拣麦穗的过程中,你会想些什么?现在时间倒流几十年前,你是一个农村姑娘,那么在拣麦穗的过程中又会想些什么呢?请女同学来集体读一下第一部分。

具体分析:

1、找出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美丽图景。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少女情怀总是诗。 清晨:月残星稀夜晚:腾起薄雾 分析:雾 朦胧

2、思考:农村姑娘辛勤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她想的是什么?明确:农村姑娘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嫁妆,寻觅幸福。——备一份好嫁妆,嫁一个好男人“唉,她还能想什么呢?(每个人都有幻想,只不过因学识、经历和所处的环境的不同而目标各异。在那个物质短缺的年代,对于一个视野相对狭窄,学识不高的农村姑娘来说,将来嫁个好男人就是最高的要求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拼命地拣。)那么她们这个基本的愿望实现了吗?(找语句)作者用一个词来定位姑娘们的梦想:痴想

3、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70年代末,爱情婚姻的文明之风还吹不到农村的角落,对比拣麦穗时的美丽梦想,作者给我们展示了现实几方面的悲?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板书哀莫大于心死。 (1)梦想破灭的可悲(2)不再有梦的可悲。 (3)麻木顺受更可悲。

4、分析至此,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明确: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板书: 第一部分: 拣麦穗 (群体描绘)雾、朦胧 备嫁妆(梦)梦的破灭(麻木)文章基调:忧伤 感伤 惆怅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另一个拣麦穗的梦萦绕在作者“我”的心中学习第二部分一、“我”拣麦穗为的是什么?——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怎么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我”的梦想和村姑的是一样的吗?——不一样为什么要嫁给他?(读“我”与“二姨”的那一段)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天真烂漫,幼稚纯真. 天真无邪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描写我的地方。(动作、神态、语言、心理)。②从“我”的年龄、性格特点等方面分析。理解:①从“我刚刚能够提着一个篮子歪歪趔趔地跑路……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等描述来看,“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小孩。②从“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一处看出我还是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儿童。③从“我大言不惭地说……”以及“笑啥嘛!我生气了。……”等神态、心理的描写中看出我是一个很可爱又很天真无邪的小孩。④从“我”与老汉的对话中,也可看出“我”的率真、孩子气的特点。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爱吃糖,还是小孩子。“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对于我的那些傻话,身边的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14——18,分角色朗读)——不当一回事,取笑

4、那么故事的男主角呢?他的态度怎样?(20——36,分角色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为什么?——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指导与理解:从文中对老汉的外貌描写“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后脑勺上的长长白发”来看,老汉至少六、七十岁了,孤苦无依,四处漂泊,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很亲切,如“娃呀”“我可该进土了”等用语符合儿童的心理。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眼中,他是个挺不错的人。但在一般人眼中,他年纪太大,秃顶、“一嘴的黄牙”,只是个挑担子卖灶糖的,肯定不会是出嫁的对象。

5、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当“我”长大后,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爱有没有改变?为什么?“我”的态度呢?

教师指导:①找出文中直接抒情议论的地方,如“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 ——不是。这是一种慈父般的爱。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理解: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那个孤苦老汉,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一些小礼物给她。他是真的很疼爱她的。他对她的爱不仅表现在送给他小礼物,还表现在尊重小女孩的内心上,他保护他的感情,在他懂事知道害臊之后,不再称她是自己的小媳妇,但是仍带一些小礼物给“我”。他对她的爱是无私的,他疼爱她,还因为她是一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由此可看出他对她是充满了一丝同情的关怀与爱护,这一份真挚淳朴的情怀不正是在一种爱的光芒下产生的吗?而她也学着一个大姑娘的样子,绣了一个象猪肚子的烟荷包,准备等出嫁的时候送给自己的“男人”。虽然长大了,但对他的依恋却越来越浓,每次都会送他很远。

板书: 疼爱老汉 → “我”←依恋“我”的感情慢慢加深,成为对其生命的关注,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二、然而,我的担心后来还是发生了,老汉终究还是去世了,剩下我一个孤零零地站在柿子树下。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A、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第42段和第44段)1、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②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B.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①“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提示:“烟荷包”是“我”在什么情况下做的?这个“皱皱巴巴的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感情?让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已的感受。师生共同归纳:“两种寄托”“三个代表”“烟荷包”既是“我”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烟荷包”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怀念与追求。

三、“我”和其他农村姑娘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发言归纳:“我”童年的梦最终破灭,但“我”曾拥有的“真的疼爱”却引起“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深深怀念。对比其他姑娘,“我”对感情并不麻木。小结:明线写拣麦穗,暗线写爱作者用质朴、纯洁的语言表现质朴、纯洁的人性之美。我还在寻梦,反映了作者岁人与人之间纯真情谊的追求和呼唤。

四、你认为这篇散文在写作上有什么成功之处?教师引导:①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②内容(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③叙事视角(灵活运用不同叙事视角:文章主体部分用了儿童叙事视角,使读者觉得异常亲切感人。开头则用作者视角,以第三者,一个评述者的身份来叙述,如同一个电影的序幕导入,一个广镜头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总结:这篇散文表达了对童年时一个单一纯真的梦想的怀恋,对梦想失落的淡淡惆怅与点点反思,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五、文章有什么深层意蕴?解释“文章的深层意蕴”:即作品所反映的人类共通的心理情感,或所揭示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哲理。教师理解:童年的梦幻在岁月的流逝与现实的碰撞中常会破灭、消散;但仍会留下它美丽的光与影,让人回味和留恋。然而梦、毕竟是梦,我们把握住的只是现实。专家理解一:《拣麦穗》如同一个寓言故事,它在询问人们:是选择约定俗成的人生,还是去做一个生命的越轨者,甘冒生命坠落的风险。——《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专家理解二:《拣麦穗》说透了我们生命的有限,让我们领悟了时间的无限,这就是我们忧伤的源头。但当你失去之后,你学会了加倍珍惜,学会了发现爱,这时生命和生活的美丽也就被发现了。散文还表现了人性的美好(美丽的梦想者,对梦想者予以关怀和疼爱的理解者)——荒林《张洁〈拣麦穗〉赏析》

六、小结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内容上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 《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农村姑娘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另外,本文写于文革结束不久之后,带上了时代的烙印。文革是一场只有破坏或者说破坏远远大于建设的浩劫,人与人性受到极大的摧残,本文借助与“我”非亲非故的卖灶糖老汉对我的没有任何企望的疼爱以及我对他的思念的故事,热情地讴歌了这种人间至爱,编写了纯朴的人性的美,也宣告了人性的复苏。同时,本文也是作者以“人”和“爱”为主题的代表作。

七、作业:给大雁安排一个结局

以上,就是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15高一语文课文教案-拣麦穗教案,希望对老师和同学们的课文学习有所帮助,最后祝大家学习愉快。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